1956年6月7日陈经开打破世界纪录
陈敬凯指导陈伟强举重技术
周恩来会见陈经开
陈经凯辅导陈曼琳训练
举重训练馆内,小运动员正在进行腰腹力量练习
吴浩章锻炼时给自己增重
吴浩章的手上长满了老茧,有的还破了皮。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举重之乡”石龙熠熠生辉。从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陈经凯,到中国第一位奥运举重金牌得主曾国强,以及叶浩波、陈曼琳、赖润明、叶焕明等都出身于石龙。石龙派的“陈家三杰”曾一度称霸世界举重舞台。如今,石龙作为“举重之乡”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石龙人民并没有放弃这项曾经给他们带来无限自豪的运动。
在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简称石龙体校),50余名青少年用稚嫩的肩膀和双手举起了与自己年龄和身体不相称的重量,秉承着同一个冠军梦想。
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
从石龙南岸大桥拐入滨江东路,远处就能看到一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2006年在“举重之乡”石龙专门为举重建设而建的,也是全国第一家举重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石龙举重英雄的侧面;有周恩来会见陈经开的照片,萨马兰奇和陈经开的照片,陈经开、陈曼琳、叶浩波16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历史照片,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获奖照片奥运会,成绩斐然。
举重博物馆旁边有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栋不起眼的红色建筑坐落在里面。这里就是“石龙体校”,实际上是石龙举重队的训练基地。每天都有50多名举重队员在这里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每天早晨5点50分,急促的铃声唤醒了所有队员。孩子们走下宿舍楼,简单的热身后,就开始绕着石龙体育馆跑步,随后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举重训练。
小运动员们系好腰带,双手擦上防滑粉,双脚微分站稳,双手抓住80公斤级的杠铃,调整呼吸,用力将杠铃举过头顶,然后落下。杠铃。这就是完整的抓举动作,他们每天要做几十次。上午的训练结束,运动员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下午三点到五点是每天的训练时间,举重馆里杠铃撞击地板的沉闷声此起彼伏。队员们各自在不到2平方米的场地上重复抓举动作。随着训练的深入,杠铃的重量不断增加,直到达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四年前,吴浩章被父母送到石龙体校。刚到不久,他的手就起了水泡,疼得连杠铃都拿不住了。对于举重的孩子来说,这是必须的。训练场的墙上,贴着一份“训练时间表”:挺举15组,每组2-3次;硬拉10组,每组3-4次; 10组颈后跳,每组3-4次……15岁的唐智每天要做的就是按顺序练习一个又一个动作。
练习举重的都是努力的孩子。
何兴亮教练说:“练习举重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成长周期长,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这个过程很枯燥,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坚持下去。”何兴亮介绍,目前学校有50多名学生,石龙当地的运动员已经绝迹,只有一名东莞本地人。在石龙体校任教21年的教练刘文吉表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石龙体校就很难从镇上招收学生,只能到内地“买”青少年才俊,提供他们接受免费培训。培训、食宿和文化教育。即便如此,孩子被父母拒绝的情况也很常见。每年都有教练前往广西、湖南等省份,但只能征集不到10人的名单,而能从中选拔出来的前景好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在何兴亮看来,举重的趋势是逐渐萎缩。他表示,举重运动本身并不适合发展群众体育项目。经济越发达,实践的人就越少。培养一名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这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当前的体育产业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强调“成绩产生影响”。
石龙镇体育管理中心主任陈素梅表示,近年来从石龙体校毕业的运动员能留在省队、八一队等专业队的并不多,更不用说进入世界舞台了。曾经有一批13名队员同时进入石龙体校,但大多数人在半年内就离开了。有一位女队员去年参加了省队集训,但因跟不上训练节奏而从省队退役。成为冠军的过程就像在沙子里游泳。然而,石龙从未放弃努力。今年4月,在2014年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上,石龙镇选拔的陈友娟以262公斤的总成绩获得女子69公斤级举重比赛的抓举和总冠军,夺得了今年的冠军。九月韩国亚运会门票。陈友娟的首任教练刘文骥希望弟子能够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何兴亮说,只要有人,就有希望。
石龙举重难度
资金
陈素梅说,举重运动员每年训练、吃饭、买鞋等基本费用超过100万元。教练及相关人员的工资需要数十万元,“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陈素梅认为,要努力利用市场经济筹集资金,改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条件。她说,石龙镇体育管理中心已推出摔跤、散打、跆拳道、柔道等协会,并实行有偿培训和培训;他们还将与公司合作,全面推动石龙体育产业特别是举重运动的发展。
学生来源
何兴亮介绍,他1994年从广东队退役后来到石龙担任举重教练,当时已经不可能招收当地的孩子了,所以我们只能去周边城市寻找。后来连周边县城的孩子都不想练了,就去外省市选。现在全国各地都很难找到好树苗。如今,即使是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家长也不希望孩子练习举重。父母一听说举重练习,就拒绝了。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
概念
举重是一项竞技项目,不吃苦就不会取得成绩。很多家长认为练习举重不会让你长高,而且太难了。最好练一下篮球和乒乓球。所以,从来没有家长主动送孩子去练习举重。此外,社会并没有给予举重运动员足够的认可。举重运动员远不如足球明星、篮球明星耀眼,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
人物故事
唯一被教练一眼就发现的本土人才
吴浩章 14岁 东莞红梅
2000年出生的吴浩章10岁时是红梅镇中心学校一名普通五年级小学生。一天,石龙体校的几位教练来到学校选拔青少年才俊。经过简单的爆发力测试,身材匀称、下半身力量不错的吴浩章被贺星选中。
面对毫无举重基础的吴浩章,何兴亮一开始用木棍代替杠铃教吴浩章基本动作,并让他通过跑步、跳远练习身体素质。这个开朗活泼的小男孩坚持着艰苦的训练。 。 “体育运动的练习并不容易,但举重尤其单调。”何兴亮说,除了要克服身体上的困难,还要有一颗平常心,从容地面对枯燥的练习。每天面对沉重的杠铃,举起来,放下,再举起来,放下。
这个一脸稚气的小男孩偷偷告诉记者,刚开始练习时,每天都累得吃不下东西。回到宿舍后,他就睡着了,甚至还偷偷地哭了。 “但我的父母坚持让我练习,教练也经常开导我,所以我坚持了下来。”虽然家在红梅镇,但吴浩章却很少回家。偶尔,他的父母也会从红梅赶到石龙体校。照顾好孩子,给他带点好吃的。平时,吴浩章每隔两三天就会和父母通电话,讲述自己的训练和生活。
“我的孩子不在身边,所以我肯定非常想念它。”不善言辞的吴爸爸表示,但既然他为孩子选择了这条路,作为家长,他只会尽全力支持他,希望孩子能够“好好修炼”。至于为什么送孩子去练习举重,朴实的父亲笑着说,只是想让孩子从小培养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
吴浩章在同龄人中已经是佼佼者了。他表示,自己目前的目标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举重成绩,然后能够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步一步去做,他并不想一步登天。
我免费搬了户口,所以我来学举重。
唐智,15岁,四川省曲县人
15岁的队员唐智来自四川曲县山区。三年前,他随父母来到东莞常平镇,在当地一所民办小学读书。学校体育老师发现唐志四肢有力,适合举重,于是推荐他到石龙体校。经过初步测试和训练,唐智成功被石龙体校选中,开始正式举重训练。
唐志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夫妻俩在昌平镇的一家工厂上班。 “教练说不用交学费,户口可以迁到东莞,我父母就同意了。”唐智说,自己家里并不富裕,练习举重可以为家里省下不少钱。来到石龙体校后,他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好,并爱上了这里。
起初,妈妈还有些担心他练举重时会受伤,但小唐志还是坚持了下来。 “受伤很正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痛。”唐智表示,几天后教练将带部分队员前往湛江参加省举重比赛。他实力不够,所以这次没有被选中。 “不过没关系,我相信有一天我能够在举重比赛中站稳脚跟。”一年来,唐智的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进步很快,父母也很高兴看到孩子的进步。唐志说,有时他感觉很累,但他还是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现在他的目标是参加省运会并取得好成绩。
唐智表示,石龙举重培养了很多世界冠军,但这些荣誉都属于过去。现在他只想刻苦训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陈靖凯等人一样站上世界领奖台。
何兴亮教练表示,家长让孩子练习举重并不容易。 “这些孩子肯吃苦、肯流汗,也很懂事,我们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人才,通过举重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有一个远古时期
陈家三杰都是强者
58年前,东莞石龙人陈静以世纪之举打破了保持已久的世界雏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受此影响,陈经凯的弟弟陈曼琳和侄子陈伟强双双获得举重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在中国28项举重世界纪录中,陈的“三杰”创造了16项举重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传奇。
陈经开一战成名
陈景凯身材矮小,19岁时身高只有1.4米多一点。 1952年,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见到陈经开,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在解放军练习举重。陈经凯拉着一辆小车,背着行李跟着李启龙来到了中南军区体工队。正式的重量训练。
1956年6月7日上午,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行了中苏举重友谊赛。面对美国运动员保持的132.5公斤雏量级挺举世界纪录,中苏两国运动员相继参赛,但无人成功挑战。终于轮到陈静开始了。他要求裁判举起高于世界纪录的133公斤,并成功举起,实现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世界纪录上“零”的突破。
1957年8月,世界青年节举重比赛在莫斯科举行。陈敬凯在挺举130公斤时受伤,双腿剧烈抽筋。然而,他凭借超人的意志,成功举起了140公斤,并获得了冠军。 ,四项世界纪录被打破。
陈敬凯曾十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他是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他是中国第一批“运动员”之一。曾六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尽管陈经开未能及时参加奥运会,但1987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运会银牌。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获此殊荣。
陈曼琳凭借体重优势聪明夺冠
陈曼琳是陈经开的弟弟。受哥哥陈经开的影响,1954年开始练习举重,擅长推举。 1966年11月,陈曼琳赴柬埔寨参加首届亚洲新兴国家运动会。他发现自己的力量并不占优势,只能在体重上做文章。他和对手一起去食堂,看着别人吃饭,自己减少饮食,即使结果一样,也能智胜金牌。果然,最终陈曼琳以0.1公斤的体重优势获胜。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举重队被解散。直到1973年举重恢复后,陈曼琳才重返举重队。然而,此时的陈曼琳已经错过了运动员的黄金时期。他最擅长的举重赛事也被国际举重联合会取消。
陈伟强夺得首枚奥运金牌
陈伟强是陈经开、陈曼琳的侄子。 1976年至1978年,他连续七次打破青少年举重世界纪录。 1979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国家标准比赛中,陈伟强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挺举世界纪录。无独有偶,23年前的这一天,正是陈经开在新中国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的日子。这一天也是陈伟强刚刚满21岁的日子。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赴美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承载着叔侄两代人的希望,陈伟强以281.5公斤的成绩夺得了中国举重队的首枚奥运金牌。
渭水历史
陈景凯
9项打破世界纪录;在世界大赛中获得6枚金牌和2枚银牌。
叶浩波
4人打破世界纪录,1人打破国家纪录;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2枚。
曾国强
获得世界赛3金2银1铜,亚洲赛3金3银,全国赛4金4银。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总成绩冠军。1984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挺举冠军和总成绩冠军。
赖润明
1人打破世界纪录,7人打破全国纪录;世界赛获得7金2银,亚洲赛获得3金;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金7银。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获得总成绩亚军。 1984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抓举冠军和总成绩亚军。
史丽华
2人打破世界纪录,5人打破亚洲纪录;世界赛7金1银,亚洲赛2金1银,全国赛3金3银。 1998年,获得第12届世锦赛挺举冠军、总成绩亚军。
何兴辉
获得世界赛3金2银,亚洲赛1金2银,全国赛4金2银。
王元峰
获得世界赛2金1银,亚洲赛1金,全国赛6金。
致谢: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
石龙举重博物馆、石龙报社
采访采写:南都记者 唐剑锋
摄影:南都记者梁青(资料图片除外)
南都插画:彭丽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xinkai10.com/html/tiyuwenda/7033.html